兵團職工群眾:我們這樣學雷鋒
編者按
3月,春風和煦、萬物復蘇,在這個春意盎然的時節,兵團職工群眾以實際行動踐行雷鋒精神,他們甘于奉獻、默默付出、助人為樂,用行動續寫著一本本厚重的“雷鋒日記”。
雷鋒從未走遠,雷鋒就在身邊。
鄭志義:一輩子以雷鋒為榜樣
3月12日中午,鄭志義(前右)護送孩子們放學。兵團日報常駐記者 張琳琳 攝
我叫鄭志義,今年83歲,1960年7月參軍,1964年10月入黨。
新中國成立前,我家窮得揭不開鍋,如果不是共產黨,我哪有機會上學、參軍、入黨,哪有現在的幸福生活?所以,從入黨的那一天開始,我就下定決心要像雷鋒同志那樣,做一輩子好事,做一個有益于黨、有益于社會的人。
在部隊的時候,我學會了針線活,有的戰友衣服破了,晚上我會幫他們縫好。第二天,他們看著縫補一新的衣服,總能高高興興去訓練。有一次,有位戰友生病了,想吃家鄉的湯面條,我申請給他做了一碗,到現在我還記得他當時吃著面條熱淚盈眶的樣子。
1966年,我轉業到了六師,負責食堂行政后勤服務工作。十多年間,我經常幫孕婦、老同志送面粉和冬菜;在實行布票的年代,同事結婚我會支援他們布票,我一個大老爺們,衣服縫縫補補湊合穿也不礙事。
那時候,老司務長年邁眼花,我就主動做食堂班、蔬菜班和托兒所的工作。同志們都說我一個人能干幾個人的活兒。那時候年輕,有力氣,最主要是不怕苦!
如今,生活越來越好,但我們吃水不能忘了挖井人。
1998年我退休的時候,能拿到400多元退休金,如今,我的退休金已經有4000多元了。這些年,是黨讓我過上了這么幸福的日子。所以,我總想著為黨做些事。
我現在住在五家渠市,家就在五家渠一小附近,看到每天上下學,孩子們都要過馬路。路上車水馬龍,雖然有交警維持秩序,但小孩子多,走路都蹦蹦跳跳,看著也危險。所以,這幾年,只要我身體允許,上學、放學時我就會戴上學雷鋒崗的紅袖標,帶上小紅旗和口哨,守在路口,帶著孩子們過馬路。
時間長了,許多小朋友和家長都認識我了,前幾天遇到一個年輕的媽媽,她在醫院上班,接孩子來得晚了,看著我手上牽著她的女兒在馬路邊等她,她感激地連聲道謝。
年紀大了,做這點力所能及的事,我自己也很開心,尤其是每次帶著孩子們過馬路,那一聲聲“謝謝爺爺!”讓我很滿足。
我和雷鋒同志是同一個時代的人,都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從入黨的那一天起,我就打定主意,這一輩子都要聽黨話、跟黨走……(鄭志義口述、兵團日報常駐記者張琳琳整理)
李俊華:愛心是一盞燈,照亮他人溫暖自己
李俊華(右二)和志愿者一起前往十師北屯市一家養老院看望老人,和老人一起包餃子(資料圖片)。任艷玲 攝
我叫李俊華,今年52歲,現任兵團石油有限公司十師分公司黨支部書記、十師北屯市陽光志愿者協會會長。
我出生在山東的農村家庭,6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母親獨自帶著我們兄妹6人。那個年代,四鄰八舍都不富裕,但他們總是在我們家困難的時候送來一條棉被、一筐玉米。鄉親們的恩情讓我很受觸動,我也想為大家做點什么。從那時起,我的心里就種下了一顆學雷鋒做好事的種子。
我18歲那年來到了新疆,不斷打拼奮斗,直到而立之年進入兵團石油有限公司,后來順利入了黨,一路走來,我始終沒有忘記童年的理想和共產黨員的身份,時常幫助身邊有需要的人。
2016年4月,一名從四川來新疆務工人員的孩子從高空墜落,鋼絲刺入了眼睛。孩子遭遇意外,高昂的醫藥費讓他陷入絕望。當天,我便發動身邊的朋友和志愿者,籌集了6萬多元交給孩子的父親,幫助孩子去醫院治療。幾個月后,那位父親發來孩子康復后的照片,看到孩子燦爛的笑容,我感到十分欣慰。
去年春節,我在走訪中了解到北屯市彩虹路社區居民戴貴云因為一場意外,導致高位截癱,妻子古愛華不離不棄地照顧其生活,孩子還在上學,一家人無固定經濟來源。我和妻子商量以后,決定連續兩年每年資助35000元幫助他們一家。
幫助照顧空巢老人、向紅十字會捐款、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捐贈兼具健康監測和定位功能的防走失手環、為精神疾病患者捐贈生活用品、出資幫助重病家庭孩子上大學……這些年,我為困難群體捐款、捐物價值30多萬元。
獨木不成林,為了凝聚更多力量,2018年,我倡導成立了北屯市陽光志愿者協會并擔任會長,致力于幫助困難人員。這支志愿者隊伍從開始的16人發展到現在的50支分隊、1100多人,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學雷鋒的隊伍,已累計向3600多名貧困家庭孩子提供幫扶資助,捐款220多萬元。自協會成立以來,在十師北屯市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600余場次,參與志愿者近3萬人次。
愛心是一盞燈,照亮他人的同時也溫暖了自己。今后,我將繼續和廣大愛心人士一起,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以實際行動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芒。(李俊華口述、兵團日報常駐記者李正虎整理)
石慧:發一分“小小的光”
3月14日,石慧(右)在小區里向居民宣傳消防安全知識。謝增杰 攝
我叫石慧,從小聽著雷鋒的故事長大。那時,我就立下志愿,我要像雷鋒一樣,長大后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2020年10月,我如愿成為十三師新星市大營房城管委民主路社區的一名工作人員,穿上了心心念念的“紅馬甲”。
我的爺爺是支邊青年,得知我要到社區工作后,他特別支持我,一再叮囑,讓我好好干、做好居民的“勤務兵”。
在社區工作,光有滿腔熱情可不夠。剛開始,因為我剛來,在解答居民求助的一些問題時,常常一頭霧水。
幸好碰見了好師傅——溫宏偉。當時他是社區的副主任,常常帶我進社區、入商鋪,在他身上,我學到了很多。
漸漸,我懂了:對工作要細心,對居民要有耐心,解決問題要有恒心。
2021年3月,我將“細心、耐心、恒心”三個詞寫進了我的入黨申請書,以此提醒自己。
我負責的小區是丁香名筑。每棟樓的單元門上都貼著我的電話號碼。有啥事,居民都會給我打電話。幫上了年紀的居民跑腿、買水買電……事情雖煩瑣,我卻樂此不疲。
我特別喜歡聽老年人講故事,聽他們講以前打仗、開荒、種糧的事,在一次次傾聽中,我長了見識。
我經常去“打擾”黃富盛爺爺,他今年70多歲了,一個人居住,有事我去幫忙,沒事我去聽故事。
聽另一個大爺講,有次他們在小廣場上聊天,談論我時,黃富盛爺爺把我夸成了一朵花:“這個小姑娘愛笑、心好。”
聽得我心里暖融融的。
許萬銀今年69歲,每次社區組織活動,她都特別支持我。有時她會從家給我帶蘋果、牛奶,非要看著我吃到嘴里才肯笑著離開。
漸漸地,我和大家伙兒越來越熟。有時在路上、商場碰到,他們就會主動過來和我打招呼,聊聊家常。
一點一點的小幸福,漸漸,成了大幸福。從他們的肯定中,我收獲著自己的“職業榮光”。
我覺得,我們和居民,像是一種“雙向奔赴”。
我們為居民干的每一件事,他們都記在心里。
我一直覺得,社區工作是一項很偉大的工作。我要繼續發一分“小小的光”,照亮別人,也照亮自己。(石慧口述 謝增杰、崔貝貝整理)
牛棒棒:用鏡頭傳遞溫暖
牛棒棒(右)在給職工群眾看為她們拍攝的照片(資料圖片)。趙裕芬 攝
2022年,臨近畢業的我,被那句“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號深深打動,于是我毅然來到了二師三十六團,成為一名大學生西部計劃志愿者。在這里,我了解到了幾代兵團人的堅持與奉獻。他們用勤勞的雙手、聰慧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將曾經的戈壁荒灘變成了美麗的綠洲和良田。他們的汗水和淚水,他們的歲月與堅守,都深深地鐫刻在了這片土地上。
受到他們無私奉獻精神的感染,我決心像雷鋒一樣,為這里的人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我發揮自己的特長,拿起相機,利用周末和節假日,將鏡頭對準這些可愛的職工群眾,記錄他們質樸的模樣,把更多的溫暖傳遞出去。
我經常來到田間地頭、職工群眾家中,與他們聊天,聽他們講述團場的發展歷史。起初,很多人面對鏡頭時會有些羞澀,覺得“不好意思”。但當他們收到照片時,臉上都露出了燦爛的笑容。通過這種方式,我很快和大家拉近了距離,他們開始稱呼我為“小牛”。
后來,為了更好地踐行雷鋒精神,在我們團團委的全力支持下,我發起了“米蘭照相館”志愿服務項目,通過上門服務、定點拍攝、隨走隨拍等方式,向轄區居民提供攝影服務。
為擴大項目的覆蓋面,團委將“米蘭照相館”志愿服務項目與慰問困難兒童、尋訪老軍墾等活動相結合,通過聯動,匯聚起了志愿服務活動的強大合力,讓更多人了解到三十六團米蘭鎮這座美麗的戈壁小鎮。
段奶奶就是我在開展志愿服務過程中認識的。她的愿望是戴著金耳環拍張照片。于是,我用修圖軟件為她實現了這個愿望。段奶奶反復摩挲著照片,笑著對我說照得很好看,還想和姐妹們一起再拍一張。
我們還通過抖音、微信視頻號、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宣傳“米蘭照相館”志愿服務項目,以視頻的形式記錄服務過程,同時開創了點單式服務。有時,居民會私信我說“家里小孩要上學了,想拍個證件照。”“孩子回家了,想拍全家福。”……對于大家的需求,我們總是盡力滿足。截至目前,“米蘭照相館”志愿服務項目相關視頻的播放量已經超過8萬次,服務人數也有210余人次。
聽到大家真誠的感謝,我深感自豪。為大家做這些有意義的事情,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今年7月,我的兩年志愿服務期就要滿了,但我相信,“米蘭照相館”的溫暖故事仍會延續下去。(牛棒棒口述、魏懷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