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興新職業技術學院入選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創新團隊立項建設單位名單——
能文善武的“國家隊”是如何煉成的?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徐彤彤
第二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上,兵團代表團選手、兵團興新職業技術學院教師袁金堂參加網絡系統管理(國賽精選)項目比賽(資料圖片)。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馬燕 攝
兵團興新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教師、裝備制造大類教師創新團隊成員苑國偉(左)給學生上實操課(資料圖片)。兵團日報常駐記者魏承億 攝
兵團興新職業技術學院裝備制造大類教師創新團隊成員進行課題研討(資料圖片)。兵團日報常駐記者魏承億 攝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創新團隊立項建設單位名單,兵團興新職業技術學院裝備制造大類教師創新團隊榜上有名。
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讓更多的人接受認可職業教育,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核心要素之一,而職業教育教師創新團隊是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關鍵一招。近年來,兵團各職業院校著力打造一批德技雙馨、創新協作、結構合理的創新團隊,力促職業教育和“雙師型”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為全面提高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強有力的師資支撐。
兵團興新職業技術學院裝備制造大類教師創新團隊如何能在頂端賽道的激烈競技中脫穎而出,成功躋身“國家隊”?面對職業教育新藍圖,如何推動兵團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帶著這些問題,本報全媒體記者走進兵團興新職業技術學院一探究竟。
以技立身
做桃李天下的育人團隊
“入選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創新團隊立項建設單位名單,對我們來說是肯定更是動力。我們要在做好個人項目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團隊的示范引領作用,繼續深化人才隊伍建設,為推動兵團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1月18日,兵團興新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處長、裝備制造大類教師創新團隊負責人孫富說。
高水平教師隊伍,是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
“高水平職業教育不能只在‘黑板上種田、PPT上講工藝’。”孫富認為,職業院校要從自身發展的長遠戰略來思考,多措并舉打造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探索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在提高“雙師”素質上做文章。
近年來,兵團興新職業技術學院深入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高度重視專業教師團隊建設,通過“引、培、聘”并舉的師資隊伍建設機制,打造以教授、博士、高技能人才為核心,理論功底扎實、“老中青”相結合、“傳幫帶”為一體的裝備制造大類教師創新團隊,以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推動專業和課程建設良性發展,促進學校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采用什么樣的課程教學改革方法,推動創新人才培養落地實施?這是兵團新興職業技術學院裝備制造大類教師創新團隊在教學過程中不懈探索的問題,也是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難點。
在成立之初,該創新團隊就確立了專業群結構化目標。目前,該創新團隊有16名核心成員,平均年齡41.17歲,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博士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高級職稱教師占56.25%,“雙師型”教師占68.75%,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和合理的年齡結構,專業素質過硬,科研能力出色,教學效果顯著。
該創新團隊根據崗位能力要求設置課程模塊,將教師分成不同的課題組,通過集體備課、協同教研,發揮教師各自特長,分工協作完成小組任務,實現優勢互補、教學領域交叉融合,提升培養質量。
“我們以高水平、結構化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提升教師隊伍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破解教育教學和科研培訓方面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師資力量。”孫富說。
今年29歲的劉驚宇是該創新團隊中最年輕的成員,得益于師父孫富的“傳幫帶”,已經能在工作中獨當一面。“在‘青藍工程’師徒結對活動中,孫老師與我結為師徒。一年來,在孫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我的教育教學水平持續提升,干工作更加得心應手。”劉驚宇說。
孫富介紹,我們不斷健全師資隊伍培養機制,創新培養模式,細化培養內容,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同時,積極選培專業骨干、專業帶頭人、工匠大師,建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兵團級名師工作室,聚焦技術創新發展方向,打造具有國際學術視野、較強科技創新能力的骨干教師隊伍。
目前,該創新團隊已建成4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個兵團“雙師型”名師工作室、2個國家級實訓基地,榮獲兵團首屆教學成果獎職業教育類一等獎,為高質量人才培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德技兼修
做腳下有泥的實干團隊
既有淵博的理論知識,又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兵團興新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教師、裝備制造大類教師創新團隊成員苑國偉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
2008年,18歲的苑國偉來到兵團興新職業技術學院學習,其間,他多次參加技能競賽,實現了從高級工到高級技師的身份轉變,2012年,由于各方面表現優秀,苑國偉留校任教。從教以來,他指導了一批又一批參賽選手,不少學生在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2023年,在學院的大力支持下,苑國偉申報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成功獲批。
“創新團隊的成員們帶領一批批學生獲得國家級、省級比賽榮譽。在比賽中,學生們以賽促學,技術不斷精進,許多人成長為技術型人才。很多學生還沒畢業,就被大企業點名招攬。”兵團興新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裝備制造大類教師創新團隊成員鄭明理說,“我們學院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與長期以來推行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分不開的。”
注重對學生進行實際技能培養,帶領學生通過參加職業技能大賽,提高職業技能水平,是裝備制造大類教師創新團隊工作中的一大亮點。
兵團興新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教師楊小龍也是該學院畢業的學生,在校期間多次在職業技能大賽取得優異成績,獲得免試專升本的機會。2023年6月在新疆農業大學本科畢業后,楊小龍選擇回到母校任教。現在,只要一有時間,他就會向自己的結對教師苑國偉請教教育教學方法。“我目前工作的重點就是指導參賽學生做好日常訓練,通過向苑老師請教學習,我自身的技能水平和教學能力都有了明顯提升。”楊小龍說。
兵團興新職業技術學院持續探索“‘崗課賽證’融通、分階遞進、德技并重”育人模式,以崗位為標準、以課程為抓手、以競賽為途徑、以證書為能力,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模塊化、遞進式課程體系,將競賽內容、1+X證書知識點融入課程教學之中。裝備制造大類教師創新團隊還充分利用各級各類賽事強化師生專業技能,提升團隊協作意識和工匠精神,真正達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發展的目的。
2023年,該校僅機電工程學院就獲得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三等獎2個,在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上獲得優勝獎、獲得“西部之星”稱號,并獲得自治區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3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1個。
創新實踐
做心中有民的服務團隊
1月9日,九師一七〇團初級電工班開班,在為期一周的培訓中,裝備制造大類教師創新團隊的成員們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為學員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初級電工必備知識點,獲得了一致好評。
“面向兵團支柱產業和人才緊缺領域,我們大力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僅2023年就培訓500余人次。”兵團興新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裝備制造大類教師創新團隊成員朱承科說,今年,團隊還將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形成品牌特色,深入開展創業培訓,提升勞動者創業和再就業能力,助力各師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3年3月,該創新團隊與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聯合成立智能制造專精特新產業學院,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產業學院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產教深度融合、校企緊密合作,使專業設置、課程標準、教學組織與社會需求、職業標準實現無縫對接,提升了服務區域發展的適應性和匹配度。
為了提升裝備制造大類教師創新團隊教師教學水平,兵團興新職業技術學院還積極鼓勵團隊成員主動深入企業,通過調研、頂崗實習等形式了解企業需求,將企業亟需的技術成果在學校實驗室進行孵化,之后再到企業進行實地改造和提升。
該創新團隊圍繞重點行業企業,聚焦深化改革、鄉村振興、招商引資等工作,以服務中小微企業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為重點,與多家企業精準對接,形成“需求—研創—轉化”立地式技術技能積累與服務模式,以解決生產一線關鍵技術難題,打通技術應用“最后一公里”。2023年,該創新團隊為企業和社區提供社會技術服務5次。
此外,該創新團隊還以提升團隊科研能力為基礎,以深化產教融合為重點,以推動職普融通為關鍵,以科教融匯為新方向,建立職教科研創新長效機制,積極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的層次水平,持續有效地為兵團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多層次、高質量、強有力的智力支持。目前,該創新團隊已開展橫向課題研究10項,與企業合作研發專利5項,2023年申報省部級課題6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