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積極探索“慈善+”模式,23個慈善項目惠及10萬余人次——
以精準之筆,書暖心答卷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陳瓊
慈善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9月5日是第十個“中華慈善日”,主題是“匯聚向善力量,共創美好生活”。多年來,兵團以創新破題、以精準立心、以協作聚力,積極探索多元化“慈善+”模式,搭建起“需求—資源”雙向精準對接體系:通過“線上募捐+線下義賣”多元模式拓寬募款渠道,為慈善服務注入資金活水;逐步構建起覆蓋14個師市的二級慈善網絡,筑牢服務職工群眾的基層根基;開展“慈善榜樣評選”“社區公益宣講”等活動,讓慈善文化浸潤人心。
近兩年,兵團累計籌集善款1540萬元,落地實施慈善項目23個,惠及職工群眾超10萬人次,為兵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公益動能。
項目化運作,實現慈善救助“精準滴灌”
兵團醫院醫護人員為人工耳蝸術后兒童進行復查(資料圖片)。今年初,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兵團慈善總會、浙江諾爾康神經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兵團日報社等機構和單位攜手,共同發起“重獲新‘聲’”大型公益活動,為符合條件的聽障患者實施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瓊 攝
8月29日清晨,在喀什地區啟聆康復中心,來自三師五十一團的4歲幼兒安塞爾·買買提艾力攥著媽媽的手,小步子邁得格外輕快。“安塞爾早!”聽到老師熟悉的招呼聲,孩子立刻回頭招手回應。
誰能想到,這個活潑可愛的孩子,曾因重度聽障被困在無聲世界里。在兵團“重獲新‘聲’”聽障患者救助公益項目的精準幫扶下,安塞爾·買買提艾力重獲清晰聽覺,感受到了聲音的溫度。
“檢查費、住院費、手術費,一分錢都沒讓我們掏!”安塞爾·買買提艾力的媽媽塞尼故·木沙艾力言語里滿是感激,“不光幫我們聯系醫院,從術前聽力評估、全身檢查,到術后護理指導,全程都有專人操心,目前孩子恢復得很好。”
這份讓職工群眾“零負擔”的救助,正是兵團慈善“項目化運作”的生動寫照。今年初,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兵團慈善總會、浙江諾爾康神經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兵團醫院、兵團日報社聯合發起“重獲新‘聲’”公益項目,專門為兵團轄區符合條件的聽障患者實施人工耳蝸植入手術。該項目首批計劃資助50例患者,投入公益補助資金不低于225萬元。
“公益幫扶項目化讓救助更精準、更高效。”兵團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邸遠志介紹,目前醫院已為7名聽障患者完成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接下來,我們會聯合各師市加大篩查力度、優化手術流程,讓更多像安塞爾·買買提艾力這樣的孩子早日重獲新‘聲’。”
把慈善資金用在“刀刃上”,讓每一分善款都發揮最大效能,是兵團推進慈善項目化的核心目標。近年來,兵團以項目為載體,將慈善資源精準覆蓋助老、助殘、助醫、助學、助困、賑災等民生領域,既通過多元渠道匯聚社會愛心,又緊扣職工群眾需求深耕服務,不斷激發全社會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
8月8日,“情暖兵團·守護光明”公益項目醫療服務隊在十一師開展眼疾篩查活動。圖為醫療服務隊隊員為老人做眼部檢查。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瓊 攝
今年7月啟動的“情暖兵團·守護光明”公益項目,由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兵團慈善總會、烏魯木齊市愛爾眼科醫院等單位聯合發起,計劃投入1000萬元專項資金,3年內為1萬名50周歲以上兵團職工群眾提供白內障、胬肉眼病治療補貼。截至目前,該項目團隊已在八師石河子市、十一師、六師五家渠市開展多場公益篩查義診活動,為5000余名職工群眾送上了“看得見的溫暖”。
“我們不斷健全慈善工作機制,探索構建以需引供慈善格局,搭建兵團師市與對口援建省市的慈善對接機制,最大限度爭取全國性社會組織、援疆慈善機構和愛心企業的支持,重點謀劃一批關愛職工群眾、臨時救助、慈善幫扶等民生保障項目,推動慈善事業步入可持續健康發展快車道。”兵團慈善總會會長令勇說。
數據顯示,2024年至今,兵團各級慈善組織累計募集款物價值超9000萬元,善款規模與使用效率實現雙提升。
“輸血”“造血”相結合,助力走好共富路
“多虧慈善力量的幫助,我們的蘋果不僅有了銷路,還賣上了好價錢!”提起去年賣蘋果的事,十四師二二五團五連職工李文紅滿是感激。
2024年,兵團慈善總會聯合阿里巴巴集團、騰訊公益,依托兩大平臺流量優勢與公益渠道,創新推出“蘋果助農”專項計劃,幫助十四師二二五團將60噸蘋果順利銷往全國各地,帶動職工群眾增收20余萬元。
為用活慈善杠桿助力鄉村振興,兵團慈善總會積極推進慈善項目從短期“輸血式”幫扶向長期“造血式”助困轉變。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也是兵團慈善“造血式”助困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兵團慈善總會通過專項資金“精準滴灌”、優質資源牽線搭橋,為團場特色產業“搭梯子”“拓路子”,助力鄉村全面振興。2023年,兵團慈善總會統籌121萬元專項資金,為一師阿拉爾市肉鴿冷鏈保鮮項目補上“運輸短板”,破解“好肉賣不出好價”難題;為三師圖木舒克市林下生態雞養殖項目拓寬“生態路徑”,指導職工群眾在棗林間散養雞群,實現“林下養禽、禽糞肥林”的良性循環,支持1200余名職工從“旁觀者”變身“產業鏈合伙人”,端上了穩定增收的“飯碗”。
“慈善幫扶不能只停留在‘送錢送物’上,更要幫助群眾掌握‘賺錢的本事’。”令勇說。
慈善事業是一項播撒溫暖、洋溢愛心的光彩事業、幸福事業,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之一。近年來,兵團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幫助更多困難群眾走上自我救助、自我發展的道路。比如,針對八師石河子市部分團場農家樂“菜品無特色、服務沒章法、游客留不住”的發展瓶頸,兵團慈善總會聯合八師石河子市烹飪協會共同開展專項廚師技能培訓,今年計劃培育70名“懂特色、會服務”的專業人才。
此外,兵團還不斷延伸慈善幫扶觸角,讓慈善之光溫暖到每一位困難群眾:實施“點亮兵團路·溫暖戍邊人”鄉村照明工程,在八師石河子市、四師可克達拉市完成1387處路燈基座建設;在“警愛延續”行動中,因公犧牲民警家庭的每筆幫扶金中,都會附上手寫的慰問信,傳遞“英雄不被忘記”的社會敬意;在“陽光伴我行”項目實施中捐贈的77輛兒童輪椅,每輛都會根據孩子的身高、體重做好調整……一項項精準化、暖心化的專項幫扶舉措,織密了民生保障網,托起了群眾幸福夢。
服務場景不斷“上新”,讓慈善暖意直達民心
四師可克達拉市慈善總會工作人員在街頭發放宣傳冊,弘揚慈善精神、傳播慈善文化(資料圖片)。四師可克達拉市慈善總會 提供
8月31日中午,在十四師二二五團一連“老人之家”,買賽地·吐送把熱氣騰騰的抓飯一碗碗端到老人們的面前。
這樣的場景,在這個小小的“老人之家”里已持續了近7年。2018年11月,買賽地·吐送牽頭在連隊成立了“老人之家”,和家人一起義務照顧村里的孤寡老人。他們為老人做飯、洗衣、曬被,陪他們聊天解悶,讓老人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如今,“老人之家”已經成為連隊各族老人共度晚年的幸福之家。
買賽地·吐送的善舉像一束光,照亮了基層慈善的角落。2024年10月,兵團慈善總會與二二五團聯系,雙方簽訂了為期一年的資金捐贈協議,每月為“老人之家”注入5000元資金,用于采購食材、添置被褥、維修設施。
“以前總擔心冬天煤不夠燒、夏天菜價貴,現在有了慈善資金的支持,我心里踏實多了!”買賽地·吐送說。今年8月,兵團慈善總會還啟動公開募捐活動,計劃匯聚更多社會愛心,通過“老人之家”幫助連隊周邊更多有需要的老人,讓基層慈善服務真正“扎下根、開出花”。
近年來,兵團慈善事業在服務場景的“新”與“實”上持續發力,讓慈善服務既能“觸網”提速,也能“落地”便民。
在數字化浪潮中,兵團慈善總會主動擁抱“互聯網+公益”,開通騰訊公益、阿里巴巴公益平臺官方線上募捐通道。在今年1月西藏日喀則定日縣地震救援行動中,兵團慈善總會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機制,線上線下協同開展募捐工作,累計為藏區受災群眾籌集善款30余萬元。這次募捐活動的成功實施,不僅印證了線上募捐“快、廣、透”的優勢,更為后續公益項目的標準化、數字化運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兵團還著力打造“看得見、用得上”的新型實用平臺,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在各師市團場,慈善超市成了職工群眾的“暖心驛站”,困難家庭憑救助卡可免費領取米、面、油等生活物資;慈善助老超市專門針對老年人需求,上架低糖食品、防滑拖鞋、便捷助行器等適老化商品,還提供免費測量血壓、代交水電費等服務;在社區愛心互助驛站里,居民可以捐贈閑置的衣物、書籍,也能免費領取自己需要的物品,“閑置變愛心”的氛圍越來越濃。
“我們將聚焦職工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拓展慈善服務新領域。”令勇表示,未來,兵團慈善總會將持續發揮慈善對社會保障體系的補充作用,把暖心事、實在事做到群眾的急需處,讓每一份善意都結出民生幸福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