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丨南瓜籽與飛鵝苗的“雙向奔赴”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陳瓊 常駐記者馬榮 通訊員劉宏濤
“楊書記,你看看這南瓜品相咋樣?”7月22日下午,在塔城地區額敏縣玉什喀拉蘇鎮齊勒布拉克村的貝貝南瓜田里,村黨支部書記哈力努爾·吐熱阿爾別克指著藤蔓間的小南瓜,說話時眼角眉梢都帶著笑意。
7月22日,在塔城地區額敏縣玉什喀拉蘇鎮齊勒布拉克村南瓜田里,九師一六八團五連種植能手(左)幫助查看南瓜結果情況。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瓊 攝
一六八團五連黨支部書記、連管會指導員楊永信義俯下身,小心翼翼地撥開茂密的藤蔓,指尖輕輕碰了碰飽滿的瓜身,又捏了捏略顯發蔫的葉片,笑著回應道:“從結果數量看,這茬南瓜長得確實不賴!就是最近天氣熱,得抓緊澆水,而且這陣子蚜蟲、白粉病也容易找上門,我讓連隊的種植能手把防治法子再給大家說一說。”
說話間,一同前來的一六八團五連種植能手蹲在田埂邊,從手機里找出南瓜病蟲害防治的對比圖片,就著一幅幅圖片向逐漸圍攏過來的村民們支招。
齊勒布拉克村居住著100余戶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居民,以養殖牛羊、種植玉米小麥為主,日子雖過得安穩卻盼著能再多些“新奔頭”。去年盛夏的一天,哈力努爾·吐熱阿爾別克路過一六八團五連時,被地里連片的南瓜所吸引——飽滿的南瓜如同一盞盞小巧的黃色燈籠,點綴在層層疊疊的藤蔓綠葉間。她當即走進地里,拉住正在查看南瓜長勢的楊永信義問道:“這南瓜啥品種?一畝地能掙多少錢?銷路穩不穩?”
從品種特性到管理技術,從畝產效益到市場渠道,哈力努爾·吐熱阿爾別克詳細了解后,對楊永信義說:“我們村的地跟你們五連就隔著一條田埂,你們把南瓜種得這么好,我們也想試一試。”
當即,兩人在田埂上約定:來年,由五連幫助齊勒布拉克村種出一塊南瓜“樣板田”。
今年5月初,冰雪剛化完,楊永信義便帶著連隊“兩委”成員和價值5000元的優質南瓜種子以及播種機械如約來到村里,指點村民們種下15畝的南瓜試驗田,還將播種行距、施肥比例等技術要點,一筆一畫寫下來,整理成了“明白紙”。
“不光送種子,從下種到采收,技術指導一步不落。收了瓜,咱還幫著對接訂單,就是要讓村民們靠著這‘金疙瘩’多掙錢。”楊永信義說。
樣板田的南瓜長勢喜人,齊勒布拉克村的“回禮”也送到了五連:前不久,哈力努爾·吐熱阿爾別克帶著村干部,把50只飛鵝苗送到了五連殘疾居民魏桂花的家里。
作為“中國飛鵝之鄉”,額敏縣養殖飛鵝歷史悠久,齊勒布拉克村村民養的飛鵝不僅抗病性強,出欄也快。
“飼料配比、疫病防治,我們手把手教;養大了,銷路也不用愁,保準能給魏大姐添份收入!”哈力努爾·吐熱阿爾別克笑著說。
魏桂花摸著毛茸茸的鵝苗,眼眶禁不住濕潤起來:“鵝苗有人送,技術有人教,我家這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
南瓜籽與飛鵝苗的“雙向奔赴”,是這兩個“近鄰”多年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五連與齊勒布拉克村相隔僅1公里,田埂相連、道路相通,這些年,乘著連村結對共建的春風,兩地黨員干部、職工群眾的心貼得更近了:一起清淤河道,讓兩岸莊稼喝上了“放心水”;聯手籌料建橋,讓牧民轉場再也不用蹚水過河;中秋節一起團圓吃月餅、古爾邦節共煮一鍋手抓肉,春節同辦一臺村晚……點點滴滴中,藏著兵地職工群眾之間的真情。
夕陽西斜,南瓜田里的技術指導還在繼續,楊永信義望著藤蔓間一個個飽滿的南瓜,又看了看身邊認真聆聽講解的各族鄉親,輕聲說:“就像這南瓜,得深深扎根土壤才能結出好果實,民族團結也是這樣,得在田埂間、心坎上扎下根,才能長出團結共富的‘參天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