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丨兵團充分發揮中央財政少數民族發展資金作用——
以高質量發展繪就民族團結新畫卷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徐彤彤
人勤春來早,萬物始“耕”新。
3月11日,四師七十五團五連職工趙峰一大早就來到農資倉庫,檢查剛運來的化肥。對于今年的種植計劃,他胸有成竹:“今年我打算采用更科學的種植技術,爭取產量有一個大的提升。”
2024年,七十五團利用中央財政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打造中草藥試驗基地,共種植中草藥70畝,根據中草藥品種的適應性、豐產性、抗逆性等綜合情況,分別以“育種+育苗”的方式,種下黨參、防風草、紅芪、獨活與黃芪,從中篩選出適合在團場自然生態條件下高產、優質的中草藥新品種,嘗試走出農業種植致富增收的新路子。
七十五團的發展路徑不是個例。
近年來,兵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扎實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通過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特色產業、促進交流交融等多項舉措,職工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有效改善,特色優勢產業蓬勃發展,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譜寫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時代篇章。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
在中央財政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支持下,九師一七〇團的“小沙棘”變成大產業。圖為該團職工在采摘沙棘果(資料圖片)。九師民宗局 提供
十四師皮山農場居民古麗蘇姆阿依·麥麥提在皮山農場勞務市場舉辦的美容技能培訓中,熟練掌握了美容技能。培訓結束后,她在昆玉市福美麗婚禮服務有限公司找到了一份合適的工作。“特別感謝勞務市場給了我這樣的培訓機會,讓我學習了這么實用的技能,我現在每個月收入2500元到4500元,日子越過越好。”古麗蘇姆阿依·麥麥提高興地說。
皮山農場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為目的,指導皮山農場勞務市場建設運營。皮山農場社會事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何明武介紹:“目前,勞務市場已投入使用,通過在市場內定期發布就業信息,減少務工人員就業等待時間,架起求職人員和企業間的‘溝通橋梁’,進一步規范人力資源市場,維護和諧健康的勞務環境。”
3月11日,家住六師紅旗農場十二連下連養殖區的養殖戶熱亞以斯·教代正在給牲畜喂水。“從去年9月底開始,我們養殖區的牲畜就喝上了新水廠的水,每天按時放水兩次,水很充足。”熱亞以斯·教代說。
居民的牲畜用水越來越方便,這得益于2024年紅旗農場十二連下連養殖區基礎設施建設興邊富民項目的投入使用。
一直以來,十二連下連養殖區的105個圈舍都是使用地下水,由于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和養殖區水廠的設備管網老化,造成養殖戶的牲畜用水困難,每天需要放水5次以上。為了改善養殖區的用水窘態,十二連申請了2024年中央財政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切實解決110戶養殖戶的牲畜用水問題。
兵團堅持將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眼補齊基層基礎設施短板,實施污水處理、供水、供暖管網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改善連隊人居環境,切實解決各族職工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培育壯大特色產業
“吃龍蝦,來四師。”
在四師六十八團,吃上本地培育的龍蝦早已不是新鮮事兒。一望無際的稻田里既有粒粒飽滿的水稻,也有只只鮮美的“蝦兵蟹將”。
四師利用中央財政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發展水產養殖業,帶動各族職工群眾增收致富。圖為職工群眾在拉網捕魚(資料圖片)。四師民宗局 提供
近年來,六十八團因地制宜打造“稻漁共作”立體種養新模式,建立一批稻蝦、稻蟹、稻魚共作示范基地,積極引導職工群眾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畝產效益,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2023年,該團利用中央財政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實施小龍蝦育苗工程建設項目。通過該項目,成功解決了新疆本地小龍蝦養殖引種成本大、越冬成活率低等“卡脖子”問題,為團場200戶近萬畝水稻地提供質優價廉的小龍蝦種苗,年產蝦蟹383噸。同時,充分發揮聯農帶農機制,提供就業崗位20余個,實現每畝稻蝦地增收300元目標,切實拓寬各族職工群眾就業致富渠道。
“今年,我們將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與周邊合作社聯手,打造1500畝水稻澳龍共作田,讓龍蝦產業在六十八團發展壯大。”六十八團龍蝦標準化養殖繁育示范基地負責人張曉光對該項目的發展充滿信心。
在距離六十八團240公里外的五師雙河市,游客們正在氤氳著熱氣的古道溫泉康養中心里游玩。旁邊的7座智能溫室大棚,宛如“綠色芯片”,鑲嵌在古道溫泉旁。
自2022年以來,五師雙河市利用富含鍶水源的獨特優勢,創新性發展富含鍶水源澆灌的蔬菜、糧食、果品等觀光設施農業,7座智能溫室大棚巧用地熱資源,打造高端特色農業。
“大棚里種植的果蔬,澆灌的是富含鍶等多種微量元素的優質溫泉水。棚內采用先進的智能溫室技術,可以自動檢測室內溫度、濕度、光照度及室外氣象參數,并根據作物實際需要自動輸入開啟設備。”雙河城建集團園林綠化公司負責人司成功說,“1個人管7座大棚,產量還能翻番!”
智能溫室大棚不僅栽種草莓、藍莓等高端果蔬,更以“無害化生產+低碳排放”模式,推動農業從“靠天吃飯”向“向科技要糧”轉型。雙河城建集團項目管理部部長石楓比喻:“這是用‘數字犁鏵’耕出鄉村振興新天地。”
兵團以產業為“枝干”,以創新為“養分”,立足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實施一批特色種養業、農產品深加工、農文旅等產業項目,去年以來,建設了60座現代化大棚、13座廠房車間及配套設施、19個養殖棚圈,讓共同富裕的“新芽”在邊疆大地茁壯成長。
構筑共有精神家園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正是出門踏青的好時節。
地處六師奇臺農場三十連的神仙灣景區即將迎來踏青旅游季。奇臺農場三十連黨支部第一書記路謝平趁著天氣晴好,前往各家民宿,提醒職工群眾早做準備,收拾好院子,等候游客們前來游玩。
六師利用中央財政少數民族發展資金促進團場連隊旅游提質增效。圖為航拍的六師奇臺農場三十連神仙灣景區(資料圖片)。六師民宗局 提供
自2022年起,奇臺農場深度謀劃,借助農場三十連毗鄰一萬泉和江布拉克旅游風景區的地理優勢,利用中央財政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實施神仙灣景區提升改造項目,既彌補了景區基礎設施的短板,又給當地職工群眾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24年,神仙灣景區旅游收入達200余萬元,有效帶動了連隊農產品、特色產品的銷售,進一步提高了神仙灣景區的知名度,職工群眾發展旅游、吃旅游飯的意愿越來越強。”路謝平高興地說。
收入節節攀升,情誼脈脈相通。神仙灣景區通過舉辦民族特色演出活動、篝火晚會等,大力促進旅游業發展,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期間,我們精心組織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包粽子、賽龍舟、特色美食展示、特色演出等,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奇臺農場文體廣電旅游中心主任郭永婷說,“今后,我們還會舉辦各類活動及文體賽事,將‘農旅融合’轉化為促進兵地交往的紐帶,在同歌共舞中播撒民族團結的種子。”
兵團以文化為“雨露”,以活動為“陽光”,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花綻放、香滿邊疆。
從奇臺農場出發,一路向北,走進“云上草原”。這里是“巴依木扎”——九師一六五團四連。
作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之一,巴依木扎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游人流連忘返。
自2019年以來,九師投入資金2630萬元,深入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全力打造生態宜居和美連隊,著力提升旅游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提升了特色村寨職工群眾的生活品質。目前已形成“一園、一塔、一池、一湖”旅游線路。
從土坯房到磚瓦房,從泥巴路到柏油路。在連隊住了多年的職工海依蘭·于斯甫汗對連隊變化有著深切的感受:“這兩年連隊的基礎設施建設得越來越好,游客也越來越多。我在連隊開了一個牧家樂,每年都有不少游客過來玩。現在日子越來越好了,我在四連住著感覺特別幸福。”
一六五團四連“兩委”成員朱小鵬說:“近年來,團場積極打造四連和美村寨、十小店鋪、團場文藝匯演等平臺和民族團結主題公園,促進團場軍墾文化、歷史文化、少數民族風俗文化融合發展,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從民生“根系”深扎泥土,到產業“枝干”擎起蒼穹,再到文化“花開”香溢四方,兵團充分發揮中央財政少數民族發展資金作用,在邊疆大地繪就了一幅“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壯麗畫卷。未來,兵團將繼續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讓團結之根愈加深厚、發展之樹愈加繁茂、認同之花愈加絢爛。